考试期间有点严重不想学习。这就是时间奢侈的模拟考试的副作用吧。
于是又看了一遍《肖申克的救赎》。
高晓松说《肖》的时代是一个大师辈出,杰作高产的时代。想想第一次看《肖》时的情景,看到中间就开始打瞌睡了,最后才懵懵懂懂迷迷糊糊地好像明白过来一点儿。原谅我吧,那是我第一次看那——么长的电影。但是即使如此,大家都说是好片子,我也说是好片子,还煞有介事地到处跟人介绍,并且还带着点不可理喻的炫耀情绪。可能也不是那么不可理喻吧,说白了就是,嘿,这电影儿你都没看过啊,这可是大片儿(我估计当时的自己也就只能想出这么个形容词儿了),这你没看过啊,那你可老土了,我就看过,我牛逼吧?
初中时候的我还只知道折腾电脑,折腾游戏。但是因为无知,却也正好自得其乐。说来惭愧,还是去参加的那一次新东方英语夏令营开阔了一下视野,结果就是觉得大家都好牛逼啊,外面儿的世界真他妈大啊,我他妈原来怎么就啥也不知道呢?我跟几个老师关系还算不错,当时。天天晚上跑他们寝室聊大天儿,听他们吹牛逼。感觉像是第一次进城的农村孩子。我真的是怀着虔诚的心理去听他们吹牛逼的。中间聊起电影,才知道原来外国电影除了动画片儿好电影也多得是啊。其间提到的最多的电影就是《阿甘正传》和《肖申克的救赎》。因为听到《阿甘正传》,脑子里的反应总是《阿Q正传》,觉得太不洋气,于是就先看了《肖》。
看了一眼标题,意识到形势不对,要跑题。拽回来。
第一次看也不是完全没懂,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就是那句“Hope is a goodthing.”体制内被体制化了的人们自觉地维护着体制,放弃希望。监狱有看得见的高墙,监狱外我们生活的地方有看不见的高墙。别被体制化,这就是第一次看完学到的。
第二次看《肖》是坐在麦当劳里躲在角落里拿着PSP戴着耳机看完的。当时正到了学习竞赛的关键时候,之前自欺了一段时间,然后欺人了一段时间,暗暗感觉到这样下去必然是会有恶果的,但是面对这险恶形势却无从下手。自身的桎梏突破不了,眼睁睁地看着别人超过自己。在这种纠结郁闷的心境下选择看这样的电影显然是一个明智的选择。第二次看完后的感觉就像,我操人家这样都他妈过来了,我这点困难算什么?有具体环境,看不出更深的东西。第二次就仅仅到这里。
今天是第三次看。不得不承认我是一个反应慢和迟钝的人。别人听一遍就懂的东西,我得听三遍,别人经历一遍就明白的道理,我得经历三遍,别人做一张卷子就能掌握的知识(或者题吧),我得做三张卷子才能掌握,别人一节课就做完的卷子,我得做三节课……扯远了,回来。说这个的意思就是我是到了第三遍看《肖》的时候,才看出它的大片儿风范的。(再插一句,其实就这个电影来讲,也不能全都怪当时的自己二。那时候知识确实达不到啊。当时连开头那黄段子和中间三姐妹对安迪做了什么还有吹喇叭是什么意思都不知道。话说那时候的自己真是太他妈纯洁了,高中三年到底对我做了什么啊?)里面的每个细节都恰到好处,每个细节都为后来的剧情伏笔。想说的话说了一点,剩下的留给观众自己品味。但剩下的那点东西对于每个人都不一样,同一个人不同的环境下看也不一样。圣经和圣经里的话是线索,既是对人物的评价又暗示结局。Red的话是线索,好像随口而出但又句句含理。鹤嘴锄是线索,海报是线索,书是线索,老布是暗示,剧本写得各种牛逼。
突然不想写了,这么说出来好像一下没有了味道。想想仅仅是因为把它写出来就没有味道了呢,还是我一手毁了它的味道呢?
我什么时候成了话痨。
继续祝我明天一切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