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边境论

  • “狐假虎威”中的“狐狸”对“老虎”的固定的行为模式可谓非常熟悉,但对于“老虎”为什么要采取那样的行为模式,以及这种行为模式背后的历史经历和深层构造,则一无所知。它们甚至没有想过有知道这些的必要,所以,“狐狸”们无法预测当“老虎”陷入未知状况时,会采取什么样的行动。
  • 念佛的话即使落入地狱,也没什么可后悔的。如果因为落入地狱,就辩解说,我修炼其他法门的话本可以成佛的,因为念佛才落入了地狱,因此感到后悔。那样的话,不管修炼什么都无法成佛,落入地狱是必定的。
  • “石火之机”就是这样的思维方式。能够“间不容发”地做出反应,是因为实际上并不做出反应。与眼前的人融为一体,形成一个共同体,分属于一个共同身体的各个身体的单独行动,已经不存在输入和输出、刺激与反应的经时过程。理论上讲就是这么一回事。

插一句,关于日本人关于“学习”的观点,“机”的思想和黑格尔与海德格尔的哲学观点部分,完全没有看懂。待重读。

跑步的时候听着这首歌,突然觉得写歌词的是个诗人。

你从一座叫 我 的小镇经过

刚好屋顶的雪化成雨飘落

你穿着透明的衣服

给我一个人唱歌

全都是我喜欢的歌

你在合适的时间走进我的生命,带来的温暖融化了我心上的坚冰——相遇相悦

你只在我面前脱开外在的伪装,心与我紧紧契合——相知相惜

我们去大草原的湖边 等候鸟飞回来

等我们都长大了就生一个娃娃

他会自己长大远去我们也各自远去

我给你写信 你不会回信 就这样吧

共同渡过所有或平凡或精彩的日子,我们日渐成熟孩子慢慢长大——相随相伴

当他们离家拥有自己的人生,我们的生命走到尽头,也可能不能同时离去——相守相离

即使那时我捎去的想念你已无法回应,我也丝毫不会介怀,所以也请你忘却牵挂再次出发——相思不如相忘

以前人们在四月开始收获

躺在高高的谷堆上面笑着

我穿过金黄的麦田 去给稻草人唱歌

等着 落山风吹过

又是一年四月春暖,双双对对爱的喜悦绽满了世界

我却总是心有惦念,自说自话地唱着心中盘桓的歌

我唱着我们的歌,等着你翻山越岭再来看我

</p>

如果有来生

考试期间有点严重不想学习。这就是时间奢侈的模拟考试的副作用吧。

于是又看了一遍《肖申克的救赎》。

高晓松说《肖》的时代是一个大师辈出,杰作高产的时代。想想第一次看《肖》时的情景,看到中间就开始打瞌睡了,最后才懵懵懂懂迷迷糊糊地好像明白过来一点儿。原谅我吧,那是我第一次看那——么长的电影。但是即使如此,大家都说是好片子,我也说是好片子,还煞有介事地到处跟人介绍,并且还带着点不可理喻的炫耀情绪。可能也不是那么不可理喻吧,说白了就是,嘿,这电影儿你都没看过啊,这可是大片儿(我估计当时的自己也就只能想出这么个形容词儿了),这你没看过啊,那你可老土了,我就看过,我牛逼吧?

初中时候的我还只知道折腾电脑,折腾游戏。但是因为无知,却也正好自得其乐。说来惭愧,还是去参加的那一次新东方英语夏令营开阔了一下视野,结果就是觉得大家都好牛逼啊,外面儿的世界真他妈大啊,我他妈原来怎么就啥也不知道呢?我跟几个老师关系还算不错,当时。天天晚上跑他们寝室聊大天儿,听他们吹牛逼。感觉像是第一次进城的农村孩子。我真的是怀着虔诚的心理去听他们吹牛逼的。中间聊起电影,才知道原来外国电影除了动画片儿好电影也多得是啊。其间提到的最多的电影就是《阿甘正传》和《肖申克的救赎》。因为听到《阿甘正传》,脑子里的反应总是《阿Q正传》,觉得太不洋气,于是就先看了《肖》。

看了一眼标题,意识到形势不对,要跑题。拽回来。

第一次看也不是完全没懂,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就是那句“Hope is a goodthing.”体制内被体制化了的人们自觉地维护着体制,放弃希望。监狱有看得见的高墙,监狱外我们生活的地方有看不见的高墙。别被体制化,这就是第一次看完学到的。

第二次看《肖》是坐在麦当劳里躲在角落里拿着PSP戴着耳机看完的。当时正到了学习竞赛的关键时候,之前自欺了一段时间,然后欺人了一段时间,暗暗感觉到这样下去必然是会有恶果的,但是面对这险恶形势却无从下手。自身的桎梏突破不了,眼睁睁地看着别人超过自己。在这种纠结郁闷的心境下选择看这样的电影显然是一个明智的选择。第二次看完后的感觉就像,我操人家这样都他妈过来了,我这点困难算什么?有具体环境,看不出更深的东西。第二次就仅仅到这里。

今天是第三次看。不得不承认我是一个反应慢和迟钝的人。别人听一遍就懂的东西,我得听三遍,别人经历一遍就明白的道理,我得经历三遍,别人做一张卷子就能掌握的知识(或者题吧),我得做三张卷子才能掌握,别人一节课就做完的卷子,我得做三节课……扯远了,回来。说这个的意思就是我是到了第三遍看《肖》的时候,才看出它的大片儿风范的。(再插一句,其实就这个电影来讲,也不能全都怪当时的自己二。那时候知识确实达不到啊。当时连开头那黄段子和中间三姐妹对安迪做了什么还有吹喇叭是什么意思都不知道。话说那时候的自己真是太他妈纯洁了,高中三年到底对我做了什么啊?)里面的每个细节都恰到好处,每个细节都为后来的剧情伏笔。想说的话说了一点,剩下的留给观众自己品味。但剩下的那点东西对于每个人都不一样,同一个人不同的环境下看也不一样。圣经和圣经里的话是线索,既是对人物的评价又暗示结局。Red的话是线索,好像随口而出但又句句含理。鹤嘴锄是线索,海报是线索,书是线索,老布是暗示,剧本写得各种牛逼。

突然不想写了,这么说出来好像一下没有了味道。想想仅仅是因为把它写出来就没有味道了呢,还是我一手毁了它的味道呢?

我什么时候成了话痨。

继续祝我明天一切顺利。

    你说说,要到什么时辰,一个人才能真正穿过所有的乱七八糟,看到那个True love ofmine?会是第一个还是最后一个?是最长的那个还是最短的那个?是常常想起的那个还是常常忘记的那个?是为她笑得最欢畅的那个还是为她哭得最傻逼的那个?是用她生日当信用卡密码的那个还是缠绵直到黎明来临的那个?是之后常常一起喝咖啡变成红粉知己的那个还是在校门外路灯下终成永决的那个?到底是他妈哪个呀?有还是压根没有呀?要是没有就早说,省了多少咬着被角哭湿枕头的半睡不醒。可是如果真的没有,那帮孙子又怎么写出的那些松花般操蛋的歌,拍出那些麻花般拧巴的电影,像擀面杖般揉搓你那长得像血拳头其实柔软得像血馒头的心呢???
    还有好多好多别的心呢?大家都说付出了真心,收到一堆下水,那些真心都去哪了?能量守恒物质不灭吧不是说,都他妈去哪了?历史并不真的流传于世,因为总有人怀着绝望毁灭了最后的人证物证。